营口电视台二套观看直播以及老梅

2024-05-09 18:51:03
快手抖音直播吧 > 快手直播 > 营口电视台二套观看直播以及老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营口电视台二套观看直播,以及老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新华全媒+|“网红”缘何偏爱东北小城?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沈阳4月24日电 题:“网红”缘何偏爱东北小城?

新华社记者

一个是临海之地,一个是边陲小城,直线距离八百多公里的东北城市营口市和绥芬河市,不约而同地依托地缘特色和比较优势,将网红“红”出生产力,也把流量变现发展成“留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鲜出炉的大麻花,现做现发货,需要的老铁拼手速了!”走进位于营口老边网红小镇辽河食品工业园的营口圣士实业有限公司,一场直播带货正在进行。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社交电商产业园一家公司的网络主播在直播卖货(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混合着蛋奶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网红主播热情的“吆喝”,网红产品“酸奶爆浆大麻花”正以每分钟近万单的速度在直播间里被售卖。而在圣士实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工作台上一字排开,在他们的揉、搓、拧下,一根根麻花坯子快速成型。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网红直播基地一家公司的网络主播在进行直播(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以前线下门店一天才能卖出去几百根,自从搭上了电商直播的快车,现在企业日产麻花十万根,产能几乎到了极限,每天200多人20个小时倒班搓麻花,许多主播想要带货我们家的麻花,都得排号。”该公司电商总运营经理张和心笑着说,“我们干了三十年食品烘焙,从没想过能这样红火!”

同样,另一家企业“娘娘家”的电商直播也是一片繁忙:四五名主播在各自手机屏幕前热情地介绍着身后货架上的商品,隔壁十余名工人按订单熟练地对商品进行打包、分类。主播房雪告诉记者,如今基地天天有多位主播直播带货,每天快递要发3万余单,日销售额近80万元。

企业的红火源自当地发展的网红经济。2019年,营口市老边区由政府主导、依靠市场化专业力量布局“网红小镇”,鼓励扶持直播带货等互联网产业,所打造的网红经济生态圈为企业找到了复苏转型的突破口。当地的百年老店郑友和,依托电商直播,从海滨之城走向全国,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30%。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社交电商产业园一家公司的网络主播在直播卖货(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产能扩了,“饭碗”多了。直播带货的兴起也带动快递、物流、胶带等上下游产业配套与集聚,推动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比较优势。目前老边区已吸引300多家优质企业,旗下网络主播15万名,形成超3.5亿人次的庞大粉丝群,流量、市场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实体生产企业慕名前来考察投资事宜。

直播电商所带来的机遇,让那些慧眼识珠抢抓“风口”的东北城市跨越式地接近市场。老边区委书记宋泽华说:“东北人自带幽默感,而且讲话易懂、不怯场,这就是东北人的比较优势。我们发挥东北主播的能力优势、数量优势,从而更好地发展了网红经济。”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社交电商产业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货品(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无独有偶,在中俄边境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电商直播也异军突起。通过直播带货等电商方式,外国酒水、休闲食品等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直接从业及间接带动就业逾2.5万人。

扎根中国多年的俄罗斯人尼娜就是其中一员。直播、打单、发快递……4月的东北,天气逐渐转暖,而尼娜的工作如往常一样忙碌,几乎每天都要在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卖货,主要以销售俄罗斯食品为主。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社交电商产业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货品(2020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尼娜说,这几年俄罗斯食品卖得越来越好,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凭借着东北味十足的普通话和优质的商品,尼娜积累了很多粉丝。如今,这位俄罗斯姑娘的生活充满了中国元素——吃火锅,说汉语,有时候还自己制作中国美食。

近年来,随着中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很多俄罗斯人选择在绥芬河市工作、生活,当地也为外国人创业提供住房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让从事食品加工、跨境电商等行业的俄罗斯人成为这里的“明星网红”。

一个是处处可见东北主播的“网红小镇”,一个是可以偶遇俄罗斯“网红”的边境山城,像营口和绥芬河这样踏上了“风口”的东北城市正走进“互联网+”的经济“蓝海”。(记者陈梦阳、李铮、李宇佳、董宝森)

刘心武:我这株老梅,还能继续报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60年前,1962年春节期间,不到20岁的刘心武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赏梅迎春》一文。他不认识报社任何人,自发投稿,被编辑一眼选中,安排在副刊头条,还配了一张挺大的图。

刘心武在文章中侃侃而谈,似乎对梅花、梅树、梅子都很了解。当时在中国,梅树主要生长在江南,他并未去过江南,他所定居的北京,那时候只有盆景梅,还没有地栽梅。文章怎么写出来的呢?就是通过阅读。

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1984年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现在北京早已有了梅林,而刘心武也成了“80后”,但他仍在写作,2014年与2020年分别推出长篇小说《飘窗》和《邮轮碎片》。

刘心武的写作方式非常“与时俱进”,最早是用笔,1993年开始用电脑打字,是当时作家圈中最早一批触网的;2005年,他在《百家讲坛》节目讲《红楼梦》,成为一时文化现象,先有视频后有了书;2021年,他又玩起了“听书”,在喜马拉雅开了个人电台“听见·刘心武·读书与人生感悟”,前不久出版的两本新书《人生没有白读的书》《世间没有白走的路》,就是先有音频后有书。

刘心武说,这两本书是奉献给青年读者的,“就如一株老梅树,只要精气神还在,就该再开出花朵,对社会,对年轻一代,有所奉献。愿我自己这株老梅,还能继续报春”。

刘心武

中青报·中青网:你的两本新书,正好对应了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你觉得对作家而言,这两者各有什么作用,又如何相辅相成?

刘心武:作家要创作文学,普通人也有表达感情、与人交流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与行路的经历都特别重要。在我的青年时代,可读的书没有现在这么多,社会流动性也比较少,即便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也尽量多读书、多走动,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简单来说,读书等于是用心灵来行路。一个人再会旅行,也受到时空限制,去再多地方也终究有很多空白。阅读可以使个体生命突破时空约束,不仅穿越空间,还能穿越时间。

也有一些人始终读书,但不怎么走动,比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主要创作源泉来自他的图书馆,当然这是个案。对大多数写作者而言,还是要走出自己的家门、走出自己的居住地,去观察、去体验。

中青报·中青网:你的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你曾说自己是“深入生活”写作。

刘心武: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写作,一直是“深入生活”写作。我的作品就是通过生活去寻找素材或者灵感,所以在我身上,读书和行路得到了深度结合。

有一部分作者觉得“深入生活”的提法太老旧了,认为作品主要是靠想象,还出现过极端说法,只要文字先锋就是好文本,人物、情节、故事根本不重要。但慢慢地,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就淡了下去,说明现实主义还是很有生命力。

中青报·中青网:除了深入生活,作家还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与实践?

刘心武: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主义的经典中汲取营养,一是从母语文本中汲取营养,后者对我很重要,也是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讲《红楼梦》的缘由。我当时的观点遭到了激烈抨击,但很吸引人听,因为我并不是以进入红学界为目的,我是以从红楼梦中汲取营养的角度为出发点,比如怎么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

中青报·中青网: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灵魂栖居地”或者说“文学故乡”,你的文学故乡是北京吗?

刘心武:对,北京。我出生在成都,但对成都没什么印象,我家很快搬到了重庆,我在重庆度过了童年,8岁随父母到北京定居,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我就是一个北京的老居民,是一个北京市民生活的写作者,我的使命就是描绘哺育我的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当然,虽然我始终书写北京的普通市民,但就像《邮轮碎片》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北京人、中国人、外国人,所以我的创作是与时俱进的,不会只盯着胡同杂院。

中青报·中青网:你现在的日常生活与你书中描写的北京有什么关联?

刘心武: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住公寓楼,我承认我的生活是挺立体的,和胡同杂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也会去亮马河看看夜生活的灯光,也会在昆仑饭店29层的旋转餐厅喝下午茶。

中青报·中青网:你今年八十高龄还笔耕不辍,《游轮碎片》的叙事方式也十分前卫,你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力的?

刘心武:我是一个“过气”的“老派作家”。不过我告诉你一个消息,我最近还将发表一个剧本《大海》,四幕话剧,探讨了《雷雨》中鲁大海这个人物,而且我有野心它能够搬上舞台。其实早在2000年我到法国访问时,应邀写过一个《老舍之死》的歌剧剧本,这次是话剧。我的写作精力真是挺旺盛的,我自己也挺惊讶。

中青报·中青网:你小时候对哪本书印象深刻?

刘心武:10岁左右看了《绿野仙踪》,觉得想象力太丰富了,把我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主人公小姑娘的善良、有爱,也是我童年成长需要的营养。

我小时候是一个很狂妄的文学少年,12岁上初中后就觉得自己长大了,就跟家里说不要给我订《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了,我要看《人民文学》《译文》。我是一个比较早熟的人,1958年16岁,写了《谈<第四十一>》,投稿成功了,还是《读书》杂志,编辑以为我是一个老先生,居然来评论这么一本冷门的苏联小说。

中青报·中青网:你现在手头在看什么书?

刘心武:最近在重读苏曼殊的书,他有一部文言的言情小说写得特别好——《断鸿零雁记》,我甚至很想向年轻人推荐。很多人觉得文言文离我们太久远,不好读、不好懂,但是上世纪初的文言小说,处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阶段,好读又好看。

中青报·中青网:你对当下年轻人的阅读有什么建议吗?

刘心武:不要完全跟着热浪走,可以参考。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读什么书,还是要自己拿主意。我就愿意读一些探究人性的书,遇到这样的书,就算很冷门,我也愿意读。

中青报·中青网:平常都是什么时间写作?

刘心武:上午睡觉,中午起床,一天两顿饭,阅读和社交时间一般是下午和晚上。经常有采访者说,中午打搅您午睡了,我就笑,何为午睡?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piikee | 分类:快手直播 | 浏览:8 | 评论:0